編者按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,《旺報》與中國華藝廣播公司、中華婦女黨等共同策畫,推出《牢記歷史、勿忘國恥─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80周年公祭》系列活動。於7月5日至7月14日刊載一系列文章,希冀透過兩岸民間共同紀念此一史實,誠實面對歷史、進一步強化兩岸共同的歷史連結和記憶。



劫難可以使人們深陷歷史悲情,也可以激勵人們攜手打拚未來。

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遇難80周年。以史為鑒,方得始終。對中華兒女而言,南京是城非城,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,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,她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與將來。

在「1213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,兩岸共同回望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,一起緬懷那些英勇獻身的英烈、無辜死難的同胞,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。這段不屈抗爭的悲壯歷史,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,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精神之基。

去中國化影響巨大

抗日戰爭曾是台灣學校諄諄教誨的「歷史大事」。但令人憂慮的是,隨著台灣政治生態演變,當前台灣社會尤其青年對此表現的越來越「淡定」、越來越「冷漠」,不僅呈現「集體失憶」狀態,甚至出現「親日反中」傾向。除了少數統派團體、藍營媒體,多數台灣民眾對南京大屠殺缺乏瞭解、反應冷淡,而以旁觀者的身分、無關者的視角看待中華民族這場劫難。

台灣社會歷史觀價值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,這顯然不是簡單地用台灣社會親日、媚日所能解釋的,而是由複雜的歷史、政治、文化、經濟與國際等綜合因素造成的。其中,根本原因就是分離主義不斷發展,及其長期「去中國化」、「皇民化」教育。從歷史因素看,日本殖民台灣長達50年,這段歷史使眾多的日本人產生了很深的台灣情結,也使不少的台灣人產生了很重的日本情結。

從文化因素看,長期的文化殖民,以及持續的文化滲透,催生了台灣社會哈日風潮。日本元素在台灣社會中隨處可見,台灣哈日一博客來網路書局族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等都滲透著日本文化。從經濟因素看,基於歷史原因、地理因素,台日經貿關係十分緊密,尤其隨著日本不斷加大對台投資,台灣經濟嚴重依附日本經濟,在經濟上幾乎淪為日本「半殖民地」。

從政治因素看,由於兩岸持續對峙、中日不斷摩擦,台日同處一大陣營,擁有相近意識形態、共同戰略需求,台灣當局長期奉行「挾洋自重」、「依日求存」策略,「政治哈日」較「流行哈日」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具體包括:戰略上,融入美日軍事同盟,甘當美日戰略棋子;經濟上,強化台日經貿關係,加強台日技術合作;教育上,淡化反日教育色彩,美化日本殖民統治;輿論上,放任日本文化滲透,縱容親日媒體炒作。

台灣當局親日政策導致台灣戰略上投靠日本、經濟上依附日本、教育上美化日本及輿論上熱捧日本,極大助長了台灣民眾對日認同感、親近感。與此同時,「台獨」勢力極力推行「去中國化」教育,積極構建「同心圓」史觀,把歷史當作「任人塗抹的村姑」「隨意捏弄的橡皮」,中國史淪為了「外國史」,國民黨成為了「外來黨」,借此淡化台灣的中國色彩,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繫。在這種背景下,台灣社會史觀扭曲、認同錯亂現象日趨嚴重。

欲要亡其國,必先滅其史。面對延綿不絕的時間長河,如何溫故而知新、彰往而察來?如何看成敗、鑒是非、知興替?歷史觀是一個根本性問題。在錯誤史觀影響下,多數台灣民眾未能將台灣歷史置於全球視野下,既看不清「日本侵略中國(包括台灣)」的史實,也看不清「美日分裂中國」的現實。「台獨」史觀致命之處,在於錯誤對待歷史遺留問題,非但不去修復歷史傷痛,反而肆意踐踏、撕裂舊傷,這不僅會讓民眾深陷悲情難以自拔,而且會令民眾錯判現實、錯失未來。

抓住機遇贏得未來

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,之於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,讓每位中華兒女認識到「我們是一家人」。刻意歪曲、抹殺這些歷史記憶,不利「兩岸一家親」理念的培育,不利「兩岸共同體」意識的建構,將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錯失機遇、喪失基礎。更為關鍵的是,台灣歷史小悲情只有置身中國歷史大悲情中,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化解。

歷史本身不是目的,贏得未來才是目的。因此,歷史觀實為發展觀,只有以發展眼光看待歷史,認清歷史趨勢,抓住歷史機遇,才能贏得未來。「劫波度盡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」。劫難可以使人們深陷歷史悲情,也可以激勵人們攜手打拚未來。兩岸各界理應扶亂匡正、正本清源,攜手扭轉台灣社會錯誤史觀,共同捍衛中華民族集體記憶,從中理性地探索藍綠陣營、海峽兩岸相互理解、彼此疼惜之道,以正確史觀奠定兩岸和台灣走向未來的基礎。

(作者為兩岸協創中心研究員、《兩岸視點》雜誌副總編)

(旺報)博客來
arrow
arrow

    kmku26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